2019年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實踐技能考試時間已經(jīng)確定在6月中旬,考生現(xiàn)階段的復習重點應該是考試大綱知識點梳理,為此,博傲網(wǎng)校總結了實踐技能考試第二站中體格檢查的知識點,希望對考生復習有助益! 甲狀腺觸診: 甲狀腺較小(如I度腫大)時,可用右手的拇指和示、中指分別置于甲狀軟骨兩側,囑患者進行吞咽動作,對甲狀腺進行觸診,或站于患者后面用雙手的示、中、環(huán)指置于甲狀軟骨兩側,囑患者做吞咽動作,對雙側甲狀腺葉進行觸診。甲狀腺較大(如Ⅱ度及以上腫大)時,檢查者可站在患者前面,用一手拇指將甲狀軟骨輕輕推向對側,另一手示、中指在對側胸鎖乳突肌后緣向前推擠甲狀腺側葉,拇指則在胸鎖乳突肌前緣對甲狀腺進行觸診,并囑患者做吞咽動作,同法檢查另一側甲狀腺。 氣管檢查: ?、贆z查者站于被檢查者前面(面對檢查者),被檢者取坐位,頸部處于自然正中狀態(tài)。 ?、跈z查者將一手示指與環(huán)指分別置于兩側胸鎖關節(jié)上,將中指自甲狀軟骨向下移動觸摸氣管,觀察氣管是否居中,有無偏移。或以中指置于氣管與兩側胸鎖乳突肌之間的間隙,根據(jù)兩側間隙的寬度判斷氣管是否居中,有無偏移。 氣管移位的意義: 1.向健側移位:常見于大量胸腔積液、氣胸等。 2.向患側移位:常見于肺不張、胸膜黏連等。 2.胸部對比叩診: 主要檢查有無異常叩診音。從第二肋間開始,左右對比,上下對比,自上而下,逐個肋間進行叩診。叩診肩胛間區(qū)時板指與脊柱平行。正常肺野叩診呈清音。心肺及肝肺交界處叩診呈濁音,肝臟和心臟部位叩診呈實音,胃泡區(qū)叩診呈鼓音。叩診肺野時若出現(xiàn)濁音、實音、過清音或鼓音,則視為異常叩診音。(1)濁音或實音:肺大面積含氣量減少或不含氣的病變,如大葉肺炎、肺不張、肺腫瘤等;胸膜增厚或胸腔積液(實音)等。(2)過清音:肺含氣量增多,如肺氣腫、肺充氣過度(哮喘發(fā)作)。(3)鼓音:叩診部位下方為氣體所占據(jù),主要見于氣胸,偶見于靠近胸壁的直徑>3~4cm的空洞或空腔。 肺界叩診: 通常檢查鎖骨中線和肩胛下角線上的肺下界。叩診音由清音區(qū)移向濁/實音區(qū)時為肺下界。(1)正常肺下界:右鎖骨中線第6肋間、左右腋中線第8肋間、左右肩胛下角線第10肋間,體型瘦長者可下移一個肋間,體型肥胖者可上移一個肋間。左鎖骨中線上有心臟影響,不檢查肺下界。(2)肺下界檢查異常:肺下界上移見于肺不張、胸腔積液、膈肌癱瘓、肝臟腫大等。單側肺下界下移常見于氣胸,雙側下移常見于阻塞性肺氣腫。 肺下界移動度: 先于平靜呼吸時叩出肺下界,然后囑患者深吸氣后屏氣,同時向下叩診,清音轉為濁音作一標記?;謴推届o呼吸,然后再深呼氣后屏氣,自上向下叩至濁音,標記。兩標記之問的距離即為肺下界移動度。正常為6~8cm.肺下界移動度減小見于多種肺實質和肺間質疾病,以及胸腔積液和胸膜粘連等。 肺部聽診 1.肺部聽診的一般原則 肺部的聽診應注意:是由肺尖開始,從上到下,左右對比,逐一肋間聽診。分別聽診前胸部、側胸部以及背部,其中前胸部聽診應注意避開心臟,背部的聽診應避開肩胛骨。 聽診前胸部時應沿鎖骨中線和腋前線做對比聽診。側胸部聽診應沿腋中線或腋后線進行,聽診背部時應在肩胛間區(qū)和肩胛下角線左右對比聽診。 聽診中應注意雙肺呼吸音是否清晰,有無增強或減弱,有無異常呼吸音及啰音等。 正常呼吸音的聽診部位 ?、僦夤芎粑簦赫H擞诤聿俊⑿毓巧细C、背部第6、7頸椎及第1、2胸椎附近均可聽到支氣管呼吸音,且越靠近氣管區(qū)越明顯。 ②支氣管肺泡呼吸音:正常人于胸骨兩側第1、2肋間,肩胛間區(qū)第3、4胸椎水平以及肺尖部可聽到。 ?、鄯闻莺粑簦涸诖蟛糠址我岸寄苈劶?,特別是肺泡組織較多,胸壁肌肉較薄的部位,如乳房下部、肩胛下部的肺泡呼吸音最強;其次是腋窩下部。而肺尖部肺泡呼吸音最弱。 語音共振 語音共振的原理與語音震顫相同。聽診時囑被檢者發(fā)長音“yi”,然后用聽診器體鍵由肺尖開始,從上到下,左右對比進行聽診。正常情況下語音共振在氣管和大支氣管聽到的聲音最強,肺底則較弱。 注意事項: 語音共振減弱見于支氣管阻塞、胸腔積液、胸膜增厚、胸壁水腫、慢阻肺以及過度肥胖的患者。增強見于肺實變,以及肺部有空洞的患者。 胸膜摩擦音 胸膜摩擦音是胸膜產(chǎn)生炎癥、纖維素滲出變得粗燥時,臟壁兩層胸膜隨胸廓呼吸運動所產(chǎn)生的摩擦音。通常與呼吸兩相均可聽到,一般在吸氣末或呼氣初較為明顯,屏氣時消失。 聽診胸膜摩擦音時,將聽診器體鍵應放置在前下側胸壁,因為在呼吸時該區(qū)域呼吸的動度最大,產(chǎn)生的摩擦音最強,故更容易聞及。 注意事項: 胸膜摩擦音常見于:纖維素性胸膜炎、肺癌侵犯至胸膜、肺梗死、尿毒癥的患者。 心臟的觸診 心臟觸診主要包括四個項目,即心前區(qū)搏動、心尖搏動、心前區(qū)震顫以及心包摩擦感。觸診時,先以右手手掌放置于心前區(qū)感觸心尖搏動的位置,然后用示指和中指的指腹觸診心尖部;正常情況下心尖搏動最強點位于第五肋間,左鎖骨中線內0.5~1.0cm,搏動范圍為2.0~2.5cm的區(qū)域。觸診心前區(qū)震顫時:先用右手小魚際肌緊貼于心尖區(qū)感受有無異常的震動感,然后觸診肺動脈瓣區(qū),主動脈瓣區(qū),最后觸診三尖瓣區(qū)。 注意事項: 觸診震顫時,其觸診的部位和順序已在上圖中已做了詳細標識,如果觸及到震顫,要注意震顫的部位和時相,若在心尖搏動時震顫沖擊手掌為收縮期震顫,反之為舒張期震顫。收縮期震顫見于主動脈瓣狹窄,肺動脈瓣狹窄以及室間隔缺損的患者;舒張期震顫見于二尖瓣狹窄的患者;連續(xù)性震顫見于動脈導管未閉的患者。 心臟叩診: 首先從心尖搏動最強點外側2cm處開始,由外向內叩診,當清音變?yōu)闈嵋魰r,為心臟的相對濁音界,并做好標記;然后逐一肋間向上叩診至第2肋間。 叩診右側心濁音界時,先從第二肋間開始沿右鎖骨中線向下叩診,當清音變?yōu)闈嵋魰r為肝上界,然后從肝上界的上一肋間開始,以同樣的方法,叩至第2肋間,并做好心濁音界標記即可。叩診結束后,用直尺測量各標記點到前正中線的距離,即可得出心濁音界的范圍。正常心濁音界范圍為:胸骨右緣第2和第3肋間距前正中線距離為2~3cm,第4肋間為3~4cm;胸骨左側第2肋間距前正中線距離為2~3cm,第三肋間為3.5~4.5cm,第四肋間為5~6cm,第五肋間為7~9cm。 心臟聽診: 心臟聽診包括心臟各瓣膜區(qū)聽診、聽診順序以及聽診內容三個部分,其中各瓣膜區(qū)的體表投影分別是: ?、俣獍曷犜\區(qū),又稱為心尖區(qū),位于第5肋間,左鎖骨中線內0.5~1.0cm處; ?、诜蝿用}瓣聽診區(qū):位于胸骨左緣第2肋間; ③主動脈瓣聽診區(qū):位于胸骨右緣第2肋間; ?、苤鲃用}瓣第二聽診區(qū):位于胸骨左緣第3肋間; ⑤三尖瓣聽診區(qū):位于胸骨左緣第4、5肋間。 聽診時,應按照二尖瓣聽診區(qū)→肺動脈瓣聽診區(qū)→主動脈瓣聽診區(qū)→主動脈瓣第二聽診區(qū)→三尖瓣聽診區(qū)的順序進行。聽診的內容主要包括:心音的強弱、計算心率、心音的節(jié)律,以及有無心音改變,如:附加音、心臟雜音、心包摩擦音等。每次聽診時應不得少于30秒,若有心律不齊,應至少聽診1分鐘。 聽診結束后,應注意向考官報考聽診結果;如:報告老師,被檢者心臟聽診正常,心率76次/分鐘,心律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 肝臟觸診: 觸診肝臟時,右手三指并攏,掌指關節(jié)伸直,示指和中指末端與肋緣平行地放置在臍右側,估計肝臟巨大者應放置于右下腹部,被檢查者呼氣時手指壓向腹深部,再次吸氣時手指向上向前迎接下移的肝緣。如果沒有觸到肝臟則手指上移,重復上述的動作。如此反復,直到觸到肝臟或肋緣。肝下緣需要在右鎖骨中線和前正中線觸摸??刹捎秒p手觸診。注意:以示指的外側接觸肝臟;勿將腹直肌和腎臟誤認為肝臟;手指上抬速度要慢于吸氣速度。觸到肝臟后要注意其大小、硬度、表面情況、壓痛、邊緣情況、搏動、摩擦感、震顫等。肝腫大的測量: 1)第一測量:右鎖骨中線上,肝上界(肝相對濁音界)至下緣之間的距離。 2)第二測量:右鎖骨中線上,肝下緣距肋弓的距離。 3)第三測量:前正中線上,劍突基底部至肝下緣的距離。正常肝臟:肋下≤1cm,劍下≤3~5cm,上下徑9~11cm.彌漫性增大:見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蟲病。 局限性增大:見于肝膿腫、肝囊腫、肝腫瘤。 單手觸診肝臟時,右手與肋緣平行,放置在臍水平線上,當檢查者呼氣時手指壓向腹深部,吸氣時手指向上、向前迎接下移的肝緣。如果沒有觸到肝臟則手指上移,重復上述的動作,直到觸到肝臟。前正中線觸摸時也以同樣方法觸診至肋弓下緣。 雙手觸診肝臟時,檢查者右手位置同單手法,左手托住被檢查者右側腰部,拇指張開置于季肋部,并向上抬起,使肝下緣緊貼前腹壁,這樣吸氣時下移的肝臟就更易碰到右手指,可提高觸診的效率。 脾臟觸診: 腹部觸診前,被檢者應取仰臥位,雙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檢查者站立于右側。 單手觸診時,檢查者右手掌平放于臍部,與左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右手示指、中指、環(huán)指與肋緣垂直,以指腹的橈側面進行觸診。同時囑被檢查者做深大的腹式呼吸,右手隨呼吸運動進行滑動觸診。 雙手觸診時,檢查者左手放在患者左腰部第9~11肋處,稍用力上抬脾臟,檢查者右手從臍部開始,再以同樣的方法,觸診至肋緣下。 腹部聽診血管雜音: 腹部血管雜音(動脈性和靜脈性) ?、賱用}性雜音聽診部位正確:常在腹中部或腹部一側。 ?、陟o脈性雜音聽診部位正確:常在臍周或上腹部。 ?、勰苷f出腹部血管雜音的形成。 如何區(qū)別動脈性和靜脈性血管雜音? 答:動脈雜音常在腹中線或腹部一側,分收縮期及舒張期;靜脈常在臍周或上腹部,為連續(xù)性嗡鳴音。 腹中線部位聽到動脈性血管雜音要考慮什么?如何進一步檢查? 答:腹主動脈瘤或腹主動脈狹窄。 脊柱檢查: 脊柱側彎檢查:被檢者站立,充分暴露軀體,檢查者以右手示指、中指用適當壓力分別沿脊柱兩側從上向下滑行,以此判斷脊柱是否有側彎。 脊柱曲度檢查:分別從側位和后位觀察脊柱四個生理彎曲:頸段前凸,胸段后凸,腰椎前凸,骶椎后凸是否存在。 脊柱活動度檢查:囑被檢查者做前屈、后伸和側彎運動,觀察脊柱活動是否受限,是否存在椎骨疼痛。脊柱壓痛和叩擊痛檢查:以右手拇指自上而下逐個按壓脊椎棘突和椎旁肌肉,正常每個棘突均無壓痛,或用叩診錘逐個叩擊各椎體棘突以檢查胸椎與腰椎有無叩擊痛。叩擊痛陽性時,可以第7頸椎棘突為骨性標志計數(shù)病變椎體位置。 腦膜刺激征: 主要包括:頸強直、克氏征(Kernig征)以及布氏征(Brudzinski征) 1.頸強直被檢查者去枕仰臥,檢查者先左右轉動其頭部,以了解是否有頸部肌肉和椎體病變。然后左手托被檢查者枕部,右手置于胸前左手作屈頸動作,感覺頸部有無抵抗感。陽性表現(xiàn)為被動屈頸時抵抗力增強。 2.克氏征(Kernig征)被檢查者仰臥,雙下肢伸直。檢查者先將其一側髖關節(jié)屈曲成直角,然后將小腿抬高伸膝。正常人膝關節(jié)可伸達135°以上。如伸膝受阻且伴疼痛與屈肌痙攣為陽性。 3.布氏征(Brudzinsk征)被檢查者仰臥,下肢自然伸直,右手輕按被檢者胸部,左手托持被檢者枕部做屈頸動作,陽性表現(xiàn)為兩側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屈曲。 以上就是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實踐技能體格檢查相關知識點的匯總,希望對考生復習有幫助! 你想知道醫(yī)考合格的秘籍嗎?掃描微信二維碼直接加QQ群,即可提前獲取最新必考知識點或 最新考試資訊: 臨床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問題討論群:249310992 掃一掃直接加QQ學習群 掃描立即做題 [海量試題][歷年真題]等你練!
中醫(yī)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問題討論群:622494854
中西醫(yī)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問題討論群:132893729
口腔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問題討論群:617669025
鄉(xiāng)村全科助理醫(yī)師問題討論群:55605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