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業(yè)中藥師考試,背誦重要知識點需要掌握正確方法。為了幫助考生快速背誦中藥藥物性能重要知識點,博傲網校整理了“中藥藥物性能速記口訣”,現在分享給大家。 一、補虛藥 (一)補氣藥 補氣甘溫肺脾歸, 四參芪術藥扁甘。 飴蜜棗絞紅景加,壅中助濕理氣輔。 元氣虛脫吉林參,生津增智補肺脾。 性味甘溫高麗參,溫補力強陽虛好。 黨參補中養(yǎng)血強,生津力緩慢病施。 太子參用補心氣,洋參性寒養(yǎng)陰行。 脾肺氣虛用術芪,止汗固表利水同。 黃芪升陽托瘡毒,白術安胎養(yǎng)胎宜。 山藥平補脾肺腎,腎氣不固遺帶消。 和中化濕白扁豆,脾虛暑濕吐瀉清。 甘草和藥補中氣,祛痰緩急解毒療 (二)補陽藥 補陽咸甘溫脾腎, 巴羊鹿沙菟智仁。 補骨鎖杜蓯蓉紫,陽萎不舉或虛喘。 鹿茸益精強筋骨,調沖托瘡散虛寒。 陽虛崩漏鹿角膠,補血止血助陽雄。 溫補不膩鹿角霜,血弱精寒帶遺崩。 巴戟羊藿補腎陽,祛風強筋關節(jié)通。 沙菟補腎養(yǎng)肝用,絲子止瀉安胎行。 助陽潤腸蓯蓉鎖,補陽益精便秘動。 溫腎壯陽補骨脂,陽萎遺精瀉五更。 杜續(xù)安胎強筋骨,續(xù)斷止血療傷取。 補骨益智溫脾腎,益智攝唾骨止瀉。 溫腎納氣強腰膝,腰酸虛喘蚧桃供。 葫蘆巴散下焦寒,寒疝冷痛溫命門。 仙茅溫腎又壯陽,腰膝冷痛祛寒松。 蟲草氣血陰陽補,河車也有一樣功。 海馬海狗蛤蟆油,紅膻溫腎各不同。 (三)補血藥 補血甘溫心肝歸,滋膩助濕消食助。 歸地芍膠首烏眼,血少面白補血回。 補血活血配當歸,血虛便秘潤腸搜。 填精益髓肝腎虛,補血養(yǎng)陰熟地謀。 白芍養(yǎng)血性寒涼,柔肝平肝止痛優(yōu)。 阿膠止血能滋陰,虛勞咳嗽咯血救。 補血可用制牛膝,生用破血下肢走。 首烏制用補精血,生用潤腸截瘧投。 眼肉安神補心脾,勞傷心脾用不同。 (四)補陰藥 補陰甘寒歸五臟,沙麥龜鱉旱蓮女。 百合天冬杞斛玉,黃精桑葚黑芝麻。 養(yǎng)血補心止崩漏,腎虛陽亢龜板醫(yī)。 鱉甲滋陰軟堅功,退熱除蒸效力雄。 二冬沙竹養(yǎng)肺胃。麥冬清心天清腎。 百合潤肺能止咳,清心安神虛煩息。 石斛滋養(yǎng)腎胃陰,養(yǎng)胃生津消渴離。 滋補肝腎女貞子,烏發(fā)明目眩暈醫(yī)。 涼血止血旱蓮草,虛熱出血肝腎悅。 養(yǎng)肺潤腸蜂蜜用,干咳咽痛便秘泄。 桑椹滋陰養(yǎng)血功,明目潤腸消渴宜。 滋補肝腎枸杞子,益精明目最相益。 二、清熱藥 (一)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苦甘二路煎, 苦寒清熱強,甘寒養(yǎng)陰戀。 蘆根淡竹密,谷精夏枯連, 梔明石花曉,知母青竹寒。 蘆根清熱止嘔佳,止渴利尿除煩選。 花粉消腫把膿排,止渴孕婦不可服。 清心利尿竹淡葉,善醫(yī)心火上下移。 清肝明目密蒙花,虛熱實熱均可煎。 散風熱,清頭目,谷精草醫(yī)目疾炎。 清肝火,散郁結,瘰癘痰核夏枯獻。 梔子能瀉三焦火,利濕解毒止血宜。 決明子清肝臟熱,明目潤腸能通便。 石膏瀉火除煩渴,肺胃火盛常優(yōu)先。 相配知母寒更盛,滋陰潤燥用不同。 瀉肝明目青葙子,苦寒清降可擴瞳。 小兒高熱寒水石,常與青黛配用奇。 清熱燥濕藥,性味苦寒嘗, 三黃龍膽秦,白蘚馬尾藏, 三棵苦豆子,怕苦病難康。 黃芩能清上焦熱,解毒涼血安胎名。 黃連善清心火旺,清胃止痢牙痛清。 肝膽實火龍膽草,下焦?jié)駸嵋睬逅?/p>
秦皮收斂治熱痢,止帶明目用之良。 苦參解毒又殺蟲,利尿用于皮膚癢。 關節(jié)痹痛白蘚皮,祛風解毒黃疸嘗。 諸藥苦寒傷脾胃,中焦虛寒不宜嘗。 (二)清熱解毒藥 火熱太壅盛,清熱解毒呈, 瘟痢瘡癰毒,清解法最靈。 清熱解毒消瘡癰,溫病初起連翹尋, 溫疫熱毒青藍黛,清肝定驚用青黛。 涼血消斑大青葉,時疫咽痛用藍根。 解毒消癰公地丁,英療乳癰丁療疔。 肺癰成膿腥草蕎,麥利咽腥通淋良。 腸癰須尋血藤醬,活血止痛藤通經。 解毒散結山慈菇,疔毒瘰癘蛇傷用。 咽喉腫痛良藥多,射干消痰豆根毒。 青果生津勃止血,木蝶疏肝和胃靈。 燈籠金果俱可進,配入玄麥桔甘行。 毒痢解毒涼血清,馬齒鴉膽共白頭。 地錦委陵翻白草,民間習用莫忘記。 草河平肝能熄風,拳參熊膽千里光。 穿心燥濕半消腫,土苓通痹解汞毒。 常言蛇草療諸巖,以毒攻毒法可依。 癰瘍初起紅腫痛,浮汁不下漏蘆靈。 貫眾本是驅蟲藥,痄腮腫痛也可清。 總是毒熱為病本,各有所長記心間。 (三)清熱涼血藥 熱居營血間,斑疹血妄行。 地玄涼血熱,角芍紫丹皮。 牛角解毒又定驚,丹芍活血瘀痛行。 無汗骨蒸用丹皮,赤芍經閉瘀腫清 解毒透疹用紫草,水火燙傷油膏靈。 滋陰玄參與地黃,玄參解毒散結營。 (四)清虛熱藥 青蒿清熱涼血好,解暑截瘧知鱉鄰。 益陰涼血退虛熱,白薇利尿解毒停。 疳積發(fā)熱銀胡連,地骨青蒿結為盟。 涼血清肺地骨皮,肺熱咳嗽潮蒸行。 三、瀉下藥 瀉下藥 瀉下有三法,攻潤逐水輩。 性味苦寒咸,脾胃大腸歸, 苦寒瀉下猛,咸寒能軟堅, 甘潤能滑腸,去積通大便, 黃硝薈番商,遂戟芫巴牽。 五仁戀蜂蜜,腸潤便自退。 1.攻下藥 實熱積滯大黃推,寒實便秘附辛配; 解毒善與芩連伍,行血破瘀配桃桂; 涼血煅炭茅根入,黃疸利尿茵梔對; 腸胃熱結蕃瀉葉,沖泡代飲大便推。 熱淫于內治咸寒,芒硝瀉熱軟堅推, 蘆薈清肝殺蟲用,藥入丸散療驚癇。 2.潤下藥 津虧腸燥便難下,性潤滑利推火麻。 熱結少津滑潤用,郁李還能消腫行。 燥澀不通五仁丸,桃杏松柏郁李抓。 蜂蜜補中能潤腸,脾肺陰虛蜜炙夸。 3.峻下逐水藥 遂戟芫花消臌脹,牽牛去積殺蟲停。 巴豆辛熱有大毒,冷積去痰蝕瘡宜。 商遂戟善消癰腫,千金消癥莫忘記。 四、中藥的用法 (一)配 伍 疾病復雜變化多,處方用藥講配伍, 伍后協同或拮抗,取長補短全面顧, 配伍方法比較多,舉些例子講清楚, 功能相似不相類,相伍協同療效著, 大黃芒硝均通便,相配瀉下更迅速。 黃芪茯苓不相類,相伍補氣利尿殊。 藥物相伍制藥性,產生拮抗或減毒, 生姜能解星夏毒,相配除痰更顯著, 黃連肉桂寒熱配,引火歸原失眠除。 (二)用藥禁忌 使用中藥知禁忌,古有相反相畏歌, 拘泥前人無發(fā)展,不斷探索出成就, 僅把妊娠禁忌談,還靠實踐去琢磨。 巴豆水蛭虻蟲戟,芫花射香三菱莪, 毒性強大藥性猛,用之不慎胎滑脫。 桃仁大黃附子類,枳實赭石牛膝破, 辛熱滑利沉降功,妊娠慎用不會錯。 治療孕疾首顧胎,權衡利弊要慎謀, 有故無殞亦無殞,使用恰當亦大福。 (三)劑 量 1.藥物功能、劑型與用量的關系 藥性毒烈量宜小,逐漸增量較穩(wěn)妥。 花葉質輕用量輕;礦石貝類量宜多; 芳香走散量宜輕;厚味滋膩量多闊。 湯劑量比丸劑少,單味要比復方足。 2.病情與用量的關系 慢性輕病劑量小,太過傷正是醫(yī)錯, 急病重癥量宜重,藥力不足難定奪。 紅花養(yǎng)血少用好,重用可使瘀血破。 少用黃連能健胃,重用化燥敗胃多。 五、祛風勝濕藥、淡滲利濕藥 (一)祛風勝濕藥 祛風勝濕藥,歌詞要記清。 川烏獨威靈,三蛇瓜蠶沙。 三藤筋骨松,路雪山海棠。 秦艽漢木防,桑枝薟草逢, 海桐絡石龍,梧桐鸛雷公。 五加脊健蓮,鹿銜石楠停。 細分寒溫補,用之莫忘記。 1. 祛風濕散寒藥 下身痹痛用獨活;上身風濕羌活邀。 通經要數威靈仙,能消骨鯁痛經討。 三蛇祛風善止痙,諸風瘙癢俱能煲。 川烏溫經止痛良,大毒先煎慎莫忘 蠶砂和胃又化濕,腓腸肌痙木瓜消。 三藤筋骨松通絡,丁公療傷青利尿。 活血止痛一枝蒿,海棠接筋續(xù)骨功。 2 .祛風濕清熱藥 關節(jié)熱痛秦艽除,濕熱虛熱俱能療。 木防除痹漢消腫,海桐止癢濕疹行。 梧桐薟草降血壓;解毒通經薟草靈。 絡石涼血消腫用,穿山清肺血絡通。 雷公活血消腫痛,殺蟲解毒毒性強。 鸛草解毒療熱痢,百草療疾用不同。 3 .祛風濕強筋骨藥 寄生養(yǎng)血補肝腎,祛風強筋安胎找。 加皮行水蓮補陽,狗脊石楠補腎氣。 銜草止血止咳用,調經功似雪蓮花。 關節(jié)熱痛秦艽除,舒筋活絡功效高。 止痛強筋五加皮,祛風勝濕又利尿。 清熱解毒又降壓,四肢痹痛稀薟草。 絡石涼血消瘀腫,祛風通絡喉痹療。 海風通經祛風濕,風寒濕痹疼痛消。 壯筋骨,祛風濕,筋骨痹痛千年好。 芳香化濕藥,濕濁中阻尋。 佩聯草果,蒼術厚樸贏, 白砂草蔻仁,濕暑溫可除。 佩蘭醒脾口甜清,藿香解表止嘔靈 蒼術健脾能燥濕,青盲眼疾除痹營。 厚樸下氣消痰喘,砂仁安胎止瀉情。 白蔻化濕消脹悶,濕溫暑溫一服清。 雙草燥濕果祛痰,截瘧專能比青蒿。 (二)淡滲利濕藥 1.利水消腫藥 雙苓薏澤薺,二皮葫蘆須, 澤漆螻蛄椇,性味甘淡平。 善療痰飲腫,瀉泄尿不行。 健脾滲濕苡仁茯,薏除痹膿苓安神。 滲濕利水豬苓好,澤瀉瀉熱虛火應。 甘寒利尿冬瓜皮,香加祛風強筋迎。 通淋利膽玉米須,急慢腎炎肝膽循。 葫蘆利水薺明目,螻蛄通淋漆散結。 2.清熱利尿藥 雙通車滑海,葦葵瞿麥燈, 萆薢療膏淋,萹蓄地膚并。 滑石清暑利尿強,收濕濕疹痱子收。 車前利尿通淋良,清肝滲濕痰熱驅。 雙通利水為清心,入氣入血通乳平。 木通通經同瞿麥,海金止痛效亦奇。 萆分清濁治膏淋,祛風除痹比木通。 萹蓄地膚善止癢,蓄殺三蟲葵潤腸 石葦止咳療血淋,燈心清心夜啼停。 3.祛濕退黃藥 黃疸茵陳第一藥,濕瘡瘙癢外洗清。 金錢消石治石淋,解毒消瘡療蛇傷。 虎杖散瘀止咳行,地耳活血療傷尋。 雞骨疏肝珠明目,珍珠消積為小兒。 杖垂耳骨珍珠草,清熱解毒效微同。 六、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 (一)四氣五味 寒熱溫涼謂四氣,四性添平五氣談。 藥性寒涼能清熱,瀉火解毒養(yǎng)陰管; 溫性藥物能通絡,助陽溫中能散寒。 寒涼屬陰治熱病,溫熱屬陽陰寒散, 藥性平和作用緩,實際平性有偏袒。 辛酸甘苦咸五味,藥味不同作用換, 味辛能散行氣血,氣滯血瘀表證散, 苦味能瀉善燥濕,瀉火通便降氣宜。 酸澀收斂固澀用,久痢脫肛遺盜汗。 咸有軟堅潤下功,痰核瘰癘便秘搬。 甘能補虛和緩急,補益調和緩痙攣。 甘淡滲濕利小便,水腫脹滿最好用。 四氣五味有聯系,不能分割和切斷, 黃連苦寒能燥濕,浮萍辛寒風熱散, 黃芪甘溫能補氣,蘆根甘寒清熱煩, 更有藥物兼味多,兼味越多功亦繁。 (二)升降浮沉 藥有升降浮沉分,體內作用不一般, 升浮質輕上行走,升陽發(fā)表散風寒。 沉降質重善下行,潛陽降逆能收斂。 升浮性多辛甘熱,沉降寒涼咸苦酸。 辛溫甘平或微苦,氣薄發(fā)汗升陽散, 麻黃荊芥柴胡類,升麻葛根均發(fā)散。 氣厚溫里能散寒,附桂姜萸諸藥聯; 味厚能泄苦咸寒,清火泄下三黃煎; 味薄能通甘淡酸,通降下行茯苓串。 花葉質輕能升浮,旋復獨降不一般。 種子果實質量降,芫荽牛蒡能發(fā)散。 根據需要定性能,炮制配伍能變換 酒炒能升姜炒散,鹽炒下行醋炒斂, 升降浮沉配伍好,跟隨主藥能升潛。 (三)歸 經 藥物總有特殊用,治療疾病有殊功, 藥物歸經是特點,長期實踐認識通。 脾病泄瀉食不馨,止瀉健運脾經從; 咳嗽痰喘是肺疾,止咳化痰肺經供; 桑皮清肺能歸肺,夏枯草清熱肝膽攻; 石膏清熱并瀉火, 肺胃有熱此藥送, 熟地補腎歸腎經, 白術健睥脾經碰。 七、發(fā)散風寒藥、發(fā)散風熱藥 (一)發(fā)散風寒藥 發(fā)散風寒藥,解表能發(fā)汗, 麻桂蘇姜防,蔥白細辛煎, 白芷荑荊蒼,風寒能發(fā)散。 麻黃發(fā)汗能散寒,平喘利尿宣肺專。 溫經通脈用桂枝,助陽化氣能發(fā)汗。 蘇葉發(fā)散解魚毒,感冒發(fā)熱散風寒。 蘇梗順氣能安胎,胸悶腹脹胎不安。 生姜溫胃止嘔佳,解表力弱止咳宜。 風中潤劑乃防風,勝濕止痙止瀉奇。 蔥白通陽善發(fā)表,陰盛陽微可通宣。 溫肺化飲透九竅,散寒止痛細辛斷。 白芷祛風通鼻竅,燥濕排膿功最專。 發(fā)汗通竅散風濕,鼻淵濁涕蒼耳喚。 荊芥散風又理血,透疹消瘡風邪趕。 荊穗發(fā)汗功最好,散瘀止血炒炭管。 (二)發(fā)散風熱藥 發(fā)散風熱藥,專治風熱傷, 辛涼可解表,歸肺肝膀胱, 豉葛西河蔓,桑葉菊牛蒡, 蟬衣升麻柴,薄荷浮萍藏。 外感風熱寒熱痛,豆豉發(fā)汗除煩強。 發(fā)熱項強用葛根,升陽止瀉煨葛嘗。 生葛河柳透疹好,配用升麻力更熊。 清利頭目祛風濕,試用蔓荊子奏奇功。 菊花清肝平肝陽,發(fā)散風熱解熱毒。 桑葉菊花性相近,長于潤肺燥咳夸。 散風宣肺清熱毒,利咽潤腸用牛蒡。 息風止痙用蟬衣,透疹開音明目奇。 升麻解毒舉中陽,解毒透疹提脫肛。 解表退熱舒肝郁,升舉陽氣柴胡言。 發(fā)汗可用薄荷葉,理氣疏肝梗功強。 浮萍透疹亦利尿,風濕痹痛服之康。 我們能押中考題,當然知道考什么!課程咨詢熱線:400-6286615 我們連續(xù)三年押中30道以上的原題,掃描下面的微信二維碼可加QQ群,即可提前獲取最新必考知識點,說不定有考試原題哦: QQ群:291876905、272563230、375711639 掃一掃二維碼直接加QQ學習群 掃描下方金題APP二維碼,注冊登錄即可免費做題!